大气所联培导师(按姓氏排序)
     
    肖辉(Hui Xiao)

    【个人简介】

    肖辉,男,1961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技术委员会委员,《大气科学》编委等。目前,主要从事云和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强风暴物理学、双偏振雷达气象学以及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等领域科学研究。共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 6项。

    【研究方向】

    1.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2.中小尺度气象学

    3. 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在研项目】

    1. 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强对流云雨滴谱参数反演与验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1575037),项目负责人;

    2.雷暴云微物理量的反演方法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国家“雷电973”项目第三课题(2014CB441403 )之专题,专题负责人;

    3.对流云系统结构的雷达观测分析与反演技术方法研究,国家“强对流973”项目第五课题(2013CB430105 )之专题,专题负责人;

    4.院地合作横向项目/课题,负责人。

    【完成项目】

    1.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的云物理过程研究,国家“973”(中国暴雨)项目中的子专题(子专题编号:G1998040907-02-03),子专题负责人,2003年12月完成;

    2.北京夏季强对流危害性天气的预测及应急措施研究,国家“2008奥运科技行动计划”专项第4课题(课题编号:2001BA904B-09-04),课题负责人,2004年12月完成;

    3.北京夏季强对流危害性天气的预测及应急措施研究,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项目之课题,课题负责人,2005年12月完成;

    4.人工增雨效果综合检验技术方法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专题编号:2001BA610A-06-05,2001BA610A-06-010),专题负责人,2005年12月完成。

    5.福建省酸雨的成因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2F004),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第2负责人和第3课题负责人,2008年6月完成。

    6.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偏振气象雷达系统,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编号:Y2003002),项目第一负责人,2005年12月完成。

    7.典型降雨云系结构特征的多参数雷达观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之专题(专题编号:2006BAC12B01-01-05),专题负责人,2010年12月完成;

    8.X波段多普勒偏振雷达系统测量降水层状云中雨水含量和滴谱参数试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40875080),项目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

    9.人工增雨效果评估工作平台建设软件开发,青海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中标项目(项目编号:2009-Q-04),项目负责人,2013年8月完成。

    【学术专著】

    1.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技术(第11章),现代气象业务丛书《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郭学良主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年3月,第11章主要执笔人。

    2.ARPS人工増雨数值模式系统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2015SR251473,授权时间2014年12月11日,第2完成人;

    3.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衰减订正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2015SR251473,授权时间2015年12月09日,第2完成人;

    4. 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粒子相态识别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2016SR383227。授权时间2016年12月20日,第2完成人;

    5.基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站点上空强度演变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2016SR390831。授权时间2016年12月23日,第2完成人。

    【发表论文】

    1.大气冰核谱分布对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 17(6),833-847(CSCD),第1作者;

    2.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高原气象, 2002,21(2):159-166(CSCD),第1作者;

    3.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 strong convective storm in Beijing,Chinese J. Atmos. Sci.28(4), 2004(CSCD),第1作者;

    4. Long-range transport of SOx and dust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PEM-B experiment,J. Geophys. Res., 1997, 102(D23): 28589-28612 (SCI),第1作者;

    5.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analyses of the macro-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heavy rain storm in Beijing,Atmos. Res., 2015, 156, 125-141(SCI),通讯作者;

    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retrieved polarimetric radar parameter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Atmos. Res., 2014, 135–136, 59-75(SCI),通讯作者;

    7.Rain Attenuation Correction of Reflectivity for X-B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 Atmosphere. 2016,7,164 (SCI),通讯作者;

    8.Comparison of Aerosol Effects on Simulated Spring and Summer Hailstorm Clouds. Adv. Atmos. Sci.2017,34(7) (SCI),第2作者;

    9.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squall line in northern China: A case study,Atmos. Res., 2015, 158–159, 139-157 (SCI),第2作者;

    10. Silver iodide seeding impact on the microphysics and dynamics of convective clouds in the high plains,Atmos. Res., 2010, 96(2-3), 186-207 (SCI),第2作者;

    【获奖情况】

    1.福建省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排名第2位;

    2.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排名第4位;

    3.河南省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排名第8位;

    4.人工增雨综合技术及集成示范,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一等奖(2006年),排名第3位;

    5.渭北人工防雹减灾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排名第5位;

    6.我国和东亚地区酸性物质的大气输送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排名第5位;

    7.云和降水的数值模拟,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年),排名第4位。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hxiao@mail.iap.ac.cn

    办公电话:010-82995319

    手机号码:13661048326

    QQ号码:29605055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