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生指南  信息公开  校友风采  光荣榜  院长信箱  ENGLISH 
大气科学学院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首 页>>师资队伍>>研究生导师>>正文
教授 李国平
 

【个人简介】

李国平,男,四川省聘二级教授,籍贯重庆铜梁,1963年生于甘肃平凉,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1983年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专业(天气动力学方向)获理学学士,198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天气动力学专业(气候变化方向)理学硕士,2007年西南交通大学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GPS气象学及应用方向)工学博士。2004年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访问教授,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学科兼职博导,首届全国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特邀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成都市双流区高层次人才(空港人才),学校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学校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大气科学》、《大气科学学报》、《暴雨灾害》、《沙漠与绿洲气象》、《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气象科技进展》、《云南气象》等期刊编委,《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Monthly Weather Review》、《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大气科学》、《气象学报》、《地理学报》、《水科学进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等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

1.暴雨机理

2.高原山地气象学

3. 降水科学

【在研项目】

1.四川盆地周边山地夜间暴雨的特征与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02),项目负责人

2.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大气热源与系统演变特征及其灾害天气影响机制集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1937301),参研

3.青藏高原东南角“桃花汛”暴雨的天气学成因及地形影响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013),参研

4.不同形态地形对四川盆地西部极端降水影响机制的研究,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NSFSC0242),参研

5.西南涡与山地强降水的关系与机理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大项目(KYTD202201),项目负责人

【完成项目】

1.西部山地突发性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理论方法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7200),课题负责人,2022年1月完成

2.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5057),项目负责人,2020年12月完成

3.双台风相互作用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5042),专题负责人,2020年12月完成

4.西南涡及其暴雨中尺度特征的观测试验、诊断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42),项目负责人,2017年11月完成

5.青藏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和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1337215),课题负责人,2017年12月完成

6.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强降水影响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45),项目负责人,2015年12月完成

7.青藏高原对准定常行星波及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的影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417200),专题负责人,2016年12月完成

8.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对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4CB418300),专题负责人,2009年11月完成

9.青藏高原低涡空心及螺旋云带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5023),项目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

10.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5023),项目负责人,2006年12月完成

【学术专著】

1.西南山地暴雨的特征与机理,科学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著者

2.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四版),气象出版社,2022年11月,独著

3.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三版),气象出版社,2021年1月,独著

4.低涡降水学,气象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著者

5.地基GPS气象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著者

6.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07年2月,独著

7.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气象出版社,2002年4月,独著

代表性论文】

1.Mechanism of diabatic heating on precipitation and the track of a Tibetan Plateau vortex over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23, DOI: 10.1007/s00376-023-2275-7,SCI期刊,通讯作者

2. Vertical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during warm seas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from 8-year GPM DPR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2022,Volume14, Issue17, 4222. https://doi.org/10.3390/rs14174222,SCI期刊,通讯作者

3. Analysis of a vortex precipitation event over Southwest China Using AIRS and in situ measurement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7,34(4):559-570,SCI收录,通讯作者

4.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ibetan Plateau vortex frequency differences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MJO periods.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7,31(3): 530-539,SCI收录,第一作者

5. Clustering of Tibetan Plateau vortices by 10-30-day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Monthly Weather Review,2014,142(1):290-300,SCI收录,第二作者

6. Dynamic and numerical study of wav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4, 31(1):131-138,SCI收录,通讯作者

7. Diurnal variation of ground-based GPS-PWV under different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in Chengdu Plain.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13, 72(SI: Geodetic Earth System):81-85,SCI收录,通讯作者

8.A composite analysis of diurnal cycle of 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 central Japan during calm summer day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8, 92(1-2):15-29,SCI收录,第一作者

9.Estimates of the bulk coefficients and surface flux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AWS data.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1,79(2) : 625-635,SCI收录,第一作者

10. 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s and surface fluxes on 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Science Bulletin,2000,45(13) : 1221-1226,SCI收录,第一作者

【获奖情况】

1.“西南涡及其暴雨中尺度特征的观测试验、诊断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获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2.“地基GPS水汽监测技术及气象业务化应用系统的研究”获201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3.“基于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作用的研究”获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4.“西南涡及其暴雨精细化特征的观测试验、诊断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获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级,排名第1

5.“青藏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机理研究”获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级,排名第2

6.“川西南准静止锋及其对卫星发射场区天气影响的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7.“构建面向气象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本科生天气预报综合实践创新能力”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5

8.“主动适应气象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大气科学人才”获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

9.“大气科学专业动力学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五届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

10.“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6

11.“Some possible solutions of nonlinear internal inertial gravity wave equ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1996年获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奖,排名第1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liguoping@cuit.edu.cn

办公电话:028-85966386

手机号码:13981701018(微信同号)

QQ:365527478

个人主页:https://xueshu.baidu.com/homepage/liguoping(中文)http://people.ucas.edu.cn/~lgp?language=en(英文)

关闭窗口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气象楼
联系电话:028-85966389   邮政编码:610225   运营管理/技术支持:大气科学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