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生指南  信息公开  校友风采  光荣榜  院长信箱  ENGLISH 
大气科学学院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首 页>>师资队伍>>研究生导师>>正文
研究员 刘黎平
 

                                                 

【基本信息】

所在部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职称:研究员

出生年月:1963年06月

电子邮件:lpliu@cams.cma.gov.cn

办公电话:01068407430

 

 

【个人简介】

刘黎平,男,研究员,生于1963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中国

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1997年学习气候数值模拟,获气候模拟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研究所所长,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雷达气象与气象雷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在国内领先开展了双多普勒雷达、双线偏振雷达、毫米波雷达、多基地多普勒雷达、激光雷达、相控阵天气雷达等雷达新技术的遥感理论、方法及其在灾害性天气如暴雨、雷暴等中尺度动力、热力和微物理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开展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和雷达新技术及其在灾害性天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质量控制、大风和冰雹识别等方法研究,形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降水观测和大风冰雹预警系统,并应用于河南电力研究院等单位,研发和优化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算法应用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软件工程项目(ROSE)中,在9个省市气象局业务试运行;提出了宽波束发射多波束接受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案,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提出了多种波段雷达与雨滴谱仪相比对比,分析云雷达观测数据质量的方法,分析了外场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形成了云雷达反演云顶/云底高度、空气上升速度、雨滴谱的方法,毫米波雷达联合反演混合相态的云和弱降水的液态含水量廓线的方法,并应用于华南暴雨云过程和青藏高原云过程的分析中。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专题1项、行业专项专题1项,作为总师组成员,参加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1项以及其它类项目。在核心及其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 篇,其中SCI 7篇,SCIE 4篇,出版专著1本,以第二作者出版专著2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奖励。曾任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该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曾任WMO基本系

统委员会(CBS)地基遥感专家组成员,《高原气象》和《气象》等刊物的编委。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培养中国气象局高级专业人才6名。

 

【研究方向】

1.雷达气象

2.人工影响天气

 

【在研项目】

1.强对流过程中小尺度系统的相控阵天气雷达观测和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2.青藏高原对流云和降水微物理参数反演方法和统计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3.青藏高原东移天气系统的加密观测试验, 973项目“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专题负责人;

4.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软件系统(ROSE),中国气象局重大工程项目,总师组成员;

5.多部多普勒雷达拼图、风场反演方法研究和软件研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多部雷达组网适应性观测技术研究与数据质量控制”专题负责人。

 

【完成项目】

1.973 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测中尺度暴雨系统多参数三维结构的定量遥感理论和方法及其在中尺度资料同化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2009 年完成;

2. 用双多普勒天气雷达研究新疆降水系统的中尺度动力和热力特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负责人,2006 年完成;

3.小型车载非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研制,中国气象局重点工程项目,项目负责人,2009 年完成;

4.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的中小尺度结构的观测和数值模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负责人,2000 年 12 月完成;

5.用双多普勒天气雷达研究新疆降水系统的中尺度动力和热力特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负责人,2006 年 12 月完成;

6.毫米波多普勒偏振雷达探测云能力和反演云参数方法的初步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负责人,2008 年 12 月完成;

7.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人工增雨项目探测资料处理软件,国家重大工程任务,2010 年 12 月完成;

8.相控阵天气雷达关键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负责人,2012年 12 月完成;

9.热带西太平洋观测试验与我国高影响天气可预报性研究,项目负责人,2012 年12 月完成。

 

【学术专著】

1.多种雷达集成技术在中国南方暴雨监测中的应用,气象出版社,2013年10月,“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资助专注,第一作者。

 

【发表论文】

1. The Study of “Test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to Data from China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System (CINRAD) /SA(B). 《Adv. Atmos. Sci.》,2014年,通讯作者

2. Test of observation capability for X band phased-array radar with a X band Doppler radar and S band operational radar, 《Adv. Atmos. Sci.》,2014 年,通讯作者

3.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ud Characteristics and Radar Reflectivity Based on

Aircraft and Cloud Radar Co-observations,《 Adv. Atmos. Sci.》2013 年,通讯作者

4. Comparison of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between principle prototype space-based cloud radar and ground-based radars,《 Advanced Atmospheric Sciences》,2012年,第一作者

5. .A 35-GHz Polarimetric Doppler Rada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Observing Clouds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Nuri.《 Advanced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 年,通讯作者

6. Automated Detection of Contaminated Radar Image Pixels in Mountain Areas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 年,第一作者。

7. Case studies on mesoscale structures of heavy rainfall systems in the Yangtze River generated by Meiyu front. 《Sciences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2005 年,第一作者.

8. A model for retrieval of dual linear polarization radar fields from model

simulation output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5 年,第一作者.

9.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N OBSERVATIONAL ERRORS OF CLOUD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WITH TRMM PR AND GROUND-BASED

RADAR,《J.Meteor. Res.》,2003 年,独著

10.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Monsoon Seas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 年, SCI,第一作者.

 

【获奖情况】

1.“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C波段双基地气象雷达系统” 获安徽省科委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基于精细化预测的电力气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河

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本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关闭窗口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气象楼
联系电话:028-85966389   邮政编码:610225   运营管理/技术支持:大气科学学院新媒体中心